×
民族艺术

民族的瑰宝-高古玉(一)

最早发现的'兴隆洼文化玉器'(距今约8200-7400年左右),红山文化玉器(距今约5000年-6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玉器(距今约6300年-4500年左右),龙山文化玉器(距今4000年-3500年左右),马家浜文化玉器(距今7000年-6000年左右),河姆渡文化玉器(距今7000年-5300年左右),齐家文化玉器(距今4000年-3500年左右),崧泽文化玉器(距今5900年-5300年左右),薛家岗文化玉器(距今5000年-6000年左右),凌家滩玉器(距今5500年-3500年左右),石家河文化玉器(距今4700年-4400年左右),良渚文化玉器(距今5300年-4200年左右)等。

玉刻图长方形板m。 玉板片状,中部微隆起,边缘呈阶状凹下。玉板表面饰有阴线琢出的环形图案及放射形的箭头状图案。 此玉板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出土时夹于玉制的龟背甲及腹甲之间,表明它是占卜的工具。对于图案所表现的内容,学者们有多种解释,或认为是上古之时的河图、洛书,或认为是文字产生前的八卦图像,或认为另有含义。总之,其文化内涵极其深刻,尚需作深入的探讨。

玉立人 玉立人,高9.6cm,肩宽2.3cm,厚0.8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玉料因受沁呈鸡骨白色。玉人作立状,方头,以阴线方格纹刻划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须,两耳垂处各有一圆形钻孔。双臂贴胸而抱,十指分开,腕部有阴刻衣纹。束腰上雕出斜纹带饰。双腿间有缝隙,雕出脚趾。 此玉人比例匀称,雕刻刀法简练,展示出古人部分服饰的简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区史前时期匠人们的雕刻技能,为迄今所见新石器时代最完整的直立玉人。有人称此时期为含山文化时期。含山文化,1987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晚于同一地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而应早于良渚文化,与同一地区的薛家岗文化相当,是早期玉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玉双虎首璜 玉双虎首璜,长11.9cm,厚0.4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璜为较窄的弧形,近于半圆,中部厚,边缘略薄。璜两端呈虎首形,形似剪影,其上有阴线界出的五官,虎的獠牙极夸张,虎眼用穿孔表示,孔中可穿绳系挂。 此玉璜虎形之表面特征明确,说明在新石器时代虎与人关系之密切,在社会生活中已出现对虎的崇拜,这对于了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及普遍存在的动物崇拜非常重要。 此璜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

玉勺 玉勺,长16.5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勺玉料呈灰白色,局部颜色因久埋而产生变化。此勺出土时断为数段。勺形窄而长,头部似舟,池部为下凹的弧形曲面,勺柄细长,近似片状,表面下凹,端部略宽,有一孔。 此玉勺工艺精致,边沿光滑平整,两侧对称性良好,勺头及柄部的凹面应为砣具砣出。其工艺水平与近代琢玉的差别不是很悬殊。勺柄较长,可以远伸,但薄而易折,使用时必须谨慎,因而不是通常情况下使用的餐具。其用途尚需进一步研究。 此玉勺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

玉神人纹多节琮 玉神人纹多节琮,高32.1cm,孔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琮呈外方内圆的柱形,上宽下窄,中心有圆孔,上下相通。玉料深褐[脏话],局部有黄白沁斑。 玉琮图案以横线截成十一节,每节均以四琮角为人面部的中心线,以四面凹槽为隔界,雕刻出四个简化的神人面纹。神人的冠、鼻清晰可见,圆眼及嘴则模糊不清,只是象征性地刻出。在玉琮上端相对的两侧面中部,隐约可见各有一阴刻的带双翼纹的符号。 《周礼·春官·大伯宗》载:“以黄琮礼地”,说明玉琮是古时人们礼地的祭器。从目前良渚文化墓葬出土情况看,玉琮多置于尸体周围。

三孔玉刀 三孔玉刀,长49.1cm,宽5.9cm,厚约0.1cm。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刀玉料呈墨绿色,长方形薄片状,背平直,刃部内凹,一端为方形,另一端略窄。玉刀的一面光滑细亮,另一面较粗糙。此类玉刀在陕西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发现,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的这类玉刀所用玉材及加工方式同这件作品非常相似,玉刀具有开片薄、刃部锋利、钻孔标准等特点。 这件玉刀的平均厚度约0.1cm,表现出非常好的开片技术,刀背部三孔非常规范,无明显的孔径变化,刃部的锋利达到了可以割切的程度,具备了实用的可能性。

上一篇:从娄睿墓看太原在北齐时期的民族融合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