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艺术

(新疆各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白皮书)新疆各民

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劳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每个人都有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权利。新疆坚持把促进劳动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相结合,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不断加大就业培训力度,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技工学院、就业培训中心、企业职工培训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培养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教育培训中心等。培训的重点是提高工人的就业能力。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和高校毕业生、城乡剩余劳动力、家庭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妇女等重点劳动就业群体的扶持力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行实名动态管理和分类精准帮扶,做到每户至少就业1人。充分尊重劳动者就业意愿,为各族人民就地就业、有序进城、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基本实现人口充分就业有工作能力。 2014年至2020年,新疆从业人员总数从1135.24万人增加到1356万人,增长19.4%;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47万人,其中南疆14.9万人,占比31.72%;年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11.82万余人,其中南疆地区173.14万人,占61.44%。在大力促进就业的同时,新疆严格依法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劳动报酬、参加社会保险、休息休假、职业安全等合法权益。建立职工权益保护监督制度,积极受理职工因拖欠工资、未签订劳动合同、侵害职工权益等问题的举报和投诉。司法机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密切配合,积极预防和查处侵犯劳动者权益案件,劳动权益保护水平不断提高。

四。文化权利保障

新疆高度重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和保护,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民族公共文化资源利用。口语和书面语。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切实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继承和保护了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 性法律法规的颁布,为保护新疆民族文化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新疆。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高昌古城、交河古城、北亭古城遗址、克孜尔石窟、克孜勒哈风水、苏巴什佛寺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 《走廊的路网》,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维吾尔语麦希热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紧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需要保护》《名录》,各民族都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保护的国家级重点文物有133处。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汉族的“元宵节”、维吾尔族的“墨西拉夫”、哈萨克族的“阿依族” h族、柯尔克孜族的“昆子弹唱会”、“那达慕大会”、回族“花儿党”等蒙古族民俗活动广泛开展。各族传统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不同形式的运动会在各地举行。传统节日还举行摔跤、赛马、射箭、侏儒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在竞技场上玩耍,互相学习,玩得开心。实施新疆民族文学原著和民族互译作品,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不断深化。

有效保护语言和文字的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推行国标普通话。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标准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为公民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提供了条件,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新疆大力推进全国通用语言文字普及,鼓励和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不断促进各民族语言和心灵交流。目前,新疆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文字有1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广泛应用于司法、行政、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社会公共事务等领域。小学和中学开设了少数民族语言课程。各族公民有权在选举或诉讼中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新疆一级和自治州、自治县在执行公务时,同时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和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国家标准文字和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六种文字的报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各类报纸100余种,期刊200余种,其中少数民族报纸52种,期刊120种。新疆广播电视台有4种语言的电视节目和5种语言的广播节目。 《新疆日报》以4种语言出版。包括天山网在内的各级门户网站以多种语言传播。在商业店铺、邮电、医疗、交通标志等公共区域,随处可见多语种多语种便利化服务。

上一篇:艺术具有促进东西方交流的独特力量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