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咏中华,上海民族乐团新演出季启幕
伽倻琴、筚篥、冬不拉、彝族四弦琴、芦笙、萨塔尔、弦子、马头琴、长鼓、手鼓……上海民族乐团有过多次民族题材作品的原创经验,然而,在一首作品内(《纳百川》)同时出现十余种少数民族乐器,则尚属首次。
5月15日,上海民族乐团全新创作的《国乐咏中华》音乐会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行至第三篇章《纳百川》时,现场俨然变身“摇滚现场”,中国人骨子里浪漫、豪放的天性尽现无遗。
十余种少数民族乐器对话
《国乐咏中华》以致敬五千年中华文明为主线,分为五个音乐章节。
首章《大春秋》,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礼乐,表达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厚重和灿烂;二章《醉山水》,七位演奏家琴音相合,勾勒了一派静谧清美的山水灵境;三章《纳百川》,不同民族十余种特色乐器轮番上阵,彰显了中华民族宽广的胸襟和视野;四章《天行健》采用多器乐双协奏曲的形式,竹笛、二胡、琵琶演奏家两人一组依次登台,传递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内力;五章《归初心》以合唱交响形式呈现,表达了对中华文明的敬意。
作曲家王云飞受邀担任本场音乐会作曲。民乐团已有过多次民族题材作品的原创经验,但在第三篇章《纳百川》中,一首作品内同时出现十余种少数民族乐器,则尚属首次。
王云飞用唢呐、打击乐代表汉族,和伽倻琴、筚篥、冬不拉、四弦琴、芦笙、萨塔尔、弦子、马头琴、长鼓、手鼓等来自苗族、彝族、藏族、朝鲜族等地的少数民族乐器对话,琴瑟和鸣,气韵生动,彰显了民族大团结。
如何将这些个性十足的乐器融在一部作品里,对作曲家、对演奏家来说都是挑战,“我既要保留它们各自的特点,又要像用了粘合剂一样,用一根线把它们穿起来。”王云飞说。
团长罗小慈透露,很多乐器是他们从少数民族的寨子里淘来的,“就像一个大party、一个大的摇滚现场,大家唱起来、跳起来,很欢快。这些乐器将中国人浪漫、豪放、粗犷的天性表现了出来。”
这台音乐会共计演出两场,分别由指挥家汤沐海、乐团驻团指挥姚申申执棒。
作为第一场的指挥,汤沐海精心指导乐队训练,不厌其烦地完善细节。四十年来,汤沐海横跨西乐和民乐,在两个领域都游刃有余,同时,他自认有一颗“民族魂”,对民族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深深扎根在血液里。
“现在正是民乐大发展、大前进的时候,我不愿在这股洪流中落伍,我热情投入在民乐前进的队伍里,很光荣!”汤沐海说。
国乐版《慈悲颂》年末赴约
以《国乐咏中华》首演为序幕,上海民族乐团2021-2022演出季正式启幕。
岁末跨年夜,民乐团特别委约谭盾创作的“国乐版”《敦煌·慈悲颂》,将在谭盾执棒下迎来首演。《敦煌·慈悲颂》是谭盾数次拜访敦煌、历时六年创作的巨制,“国乐版”则是谭盾研究敦煌壁画中的乐队场面,针对民族乐器的声音特性、演奏家的演奏风格,量身订制式的全新创作。这也是民乐团和上海大剧院第三年携手推出“国乐版”新年音乐会。
同时,民乐团两部品牌项目——民族交响史诗《英雄》、《锦绣中华·共饮江河水》也将再度上演,后者还将代表上海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新演出季同样聚焦优秀艺术人才的培养:琵琶演奏家俞冰的专场《俞冰·爱》,将融合戏曲、爵士、电子、摇滚,深挖琵琶的表现力;《打击乐声部专场音乐会》由首席王音睿领衔打击乐声部,全员上阵,一展打击乐声部扎实的演奏实力、丰沛的创作能力。
公益品牌“敦煌国乐·海上乐谈”也如约而至。从展示民乐琴童风采的《闪闪的红星——“主角就是你”红色经典旋律音乐会》,到观众自主线上点选演出曲目的《饕餮——国乐自助欢享会》,从初夏到隆冬,多场融合演出、导赏、互动的公益民乐活动,将继续带领更多观众走进民乐的世界。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上一篇:汉服文化|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祁和晖:汉服是文
下一篇:没有了